是的,这是一部内容各种脱线梦幻主义不切实际的电影,可是这是属于我年少时的记忆,成年后的童话梦想。
在现在这个触屏手机,各种平板满天飞,家长们已经开始明白寓教于乐素质教育的年代,孩子们或许已经很难体会到拥有一台小小的主机,一张180游戏合一的卡带,在爸妈出门后兴奋的蹲在电视前玩游戏,又或攒下几天的早饭钱偷偷溜进游戏厅。那时候练就了老远听见爸妈脚步声一分钟拆卸游戏机的本事,也练就了怎么嬉皮笑脸跟老板套近乎玩游戏不花钱的技能。
曾经我们兴奋于这些游戏中的恩怨情仇不愿睡去,而今我们沉默于现实的庸庸碌碌,无法醒来
像素大战是一个,我曾经的梦
不知道为什么评分会比我给的分还低,大多数时候,我的评分都会比时光平均分要低的。如此搞笑又怀旧的科幻片,难道因为这类怀旧定向太单了,只能针对玩过小霸王的80后?那些跟本就没有玩过如此像素游戏的85后、90后之后大概也无法理解这种怀旧吧。
关于男主角,看到男主角就知道这是搞笑片了,再配上胖子配角,纯纯的搞笑标配。
关于女主角,说实话感觉不怎么漂亮,可不知道为什么会硬呢?因为身材?
这样的片子再来几部,我都想看。
《像素大战》同时具备科幻大片和儿童电影这两个鲜明的特征。在科幻感方面,电影走的是卡通路线,因此片中并看不到暗黑色彩,尽管暗黑系硬科幻才是票房主流。卡通化让《像素大战》的观众可以扩展到儿童群体,张着大嘴巴的吃豆人在街上跑来跑去,会让孩子们乐不可支,家长也不用捂上孩子的眼睛。
成年观众也可以从中寻找到除了游戏记忆之外的其他共鸣,比如一个中年男人心目中的成败观。作为第一主角的山姆,并没有因为自己是个安装工而小时候的跟班却成了总统觉得造化弄人,相反,他在出入白宫与高官们打交道时从容自若,没有任何自卑的感觉,这对那些自认为是生活或事业的失败者而言,是一个有效的鼓励:每一个平凡人,都有他不平凡的一面。
游戏玩得好,也能拯救世界,这是《像素大战》最核心的故事设定。这个在现实世界中几乎寸步难行的设定,在电影里得到了充分的演绎。具体到创作层面,其实就是想象力的发挥。你会想到自己以前玩过的游戏,会从80年代穿越而来,带着外星球的诅咒,和你大打出手吗,电影把这一想象逐帧落实到了画面上
一岁的时候,家里买了第一台游戏机,任天堂的FC,在国内它有一个更大众化的名字:红白机。
说起来,这是我姥爷送给我的礼物——尽管我只有一岁,压根儿不懂怎么玩,但据我妈说,那时候我不知道在哪儿看到了《超级玛丽》,之后就会一直竖着大拇指说“顶!顶!”来模仿红裤子水管工顶砖头。一直宠溺孩子的姥爷见我那么喜欢,便偷偷去买了一部。通胀前那个工资物价普遍低的年代,一部正版的红白机并不便宜,可姥爷并不在意,他更在意的,是儿孙的笑颜。(当然我妈并不会任由游戏“荼毒”我的心灵,买回来不久就封印了我的游戏机,现在它还在家里珍藏着,连着那几盘黄色的卡带,等待某一天的重启。)
姥姥说,刚学会走路那阵子,大概也就一岁多吧,有一次跟着她去上班。上一分钟我还跟在她背后走着,下一分钟我就不见了。着急上火的姥姥最后在单位旁边的电动厅找到了我,一个小小的人儿,就这么愣愣地站在街机室的门口,望着里头造型各异的电动。我不记得那8-bit的配乐和花花绿绿的屏幕让我感受到了什么,但我想我一定是听到了某种召唤——某种充满诱惑
这片名听起来还挺外星的,估计又是科技大战之类的内容吧!我知道手机相机的像素,这个怎么引起一场大战呢,请看度娘关于像素的解释:
像素,中文全称为图像元素。从定义上来看,像素是指基本原色素及其灰度的基本编码。 像素是构成数码影像的基本单元,通常以像素每英寸PPI(pixels per inch)为单位来表示影像分辨率的大小。如同摄影的相片一样,数码影像也具有连续性的浓淡阶调,我们若把影像放大数倍,会发现这些连续色调其实是由许多色彩相近的小方点所组成,这些小方点就是构成影像的最小单元--像素。这种最小的图形单元在屏幕上显示通常是单个的染色点。越高位的像素,其拥有的色板也就越丰富,也就越能表达颜色的真实感。
其实,作为科技大白的我还是没太明白这个概念,看完影片姑且就理解为把物体分解成小分子单元,东北话里“细碎细碎”的赶脚。
故事是这个样子的:1982年风靡的电玩家举办了一场世界电玩大赛,故事的主人公,山姆·布伦纳和“无敌霹雳火”艾迪·普朗特争夺最后的荣耀
『像素大战』经典游戏之战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m.0578zx.com/news/vid-35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