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输赢对尼尔森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他自己也曾说过,服役二十八年,一切像回到了原点。为什么呢?一场战争接着又一场战争,和平只是中间的小小点缀。如果一切都只不过是一个循环的话,那么军人的胜利或者失败又有何意义呢?我觉得尼尔森逐渐意识到,只有创造才是有意义的。他也曾说过,重要的是当战争结束后使用这座桥的人会想到是英国人造的,而这是值得他们骄傲的。荒谬的是,战争恰恰意味着毁灭。因此,当他发现有人要炸桥的时候,他才会奋不顾身地阻止。但是身为军人,毁灭对手又是天职。战争的荒谬性在此一览无余:毁灭掉有价值的东西。从整个人类的角度上看,战争不就是在毁灭人类亲手创造的有价值的事物么?在尼尔森问出What have I done?的那一刻,他并不是幡然悔悟,而是处于深深的困惑。他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保护敌人的大桥。其实,那根本不是敌人的大桥,而是尼尔森带领英国士兵建造的造福人类的财富。是尼尔森人生的意义所在。但是战争把他推到了这个荒谬的位置,他是英国军官,大桥当时供日本人用,他必须毁灭它。尼尔森最后未必炸毁了大桥
不知道为啥会上8分。电影拍的那么长是助眠的吗?白瞎我快3个小时了。感觉既不紧张也不刺激,影片里把日本人描写的跟傻叉一样,就是帮傻叉你们英国兵怎么还被俘虏了呢?感觉看到了翻版的国产手撕鬼子。不知道为啥会上8分。电影拍的那么长是助眠的吗?白瞎我快3个小时了。感觉既不紧张也不刺激,影片里把日本人描写的跟傻叉一样,就是帮傻叉你们英国兵怎么还被俘虏了呢?感觉看到了翻版的国产手撕鬼子。
《桂河大桥》:生存有理,自尊无罪
战争片在很多情况下沦为一种寓言的阐述。这可能是因为战争把生与死这种人类永恒的思考,以最强烈的偏激的方式给表达出来,所以,在人类生活中潜伏着的一些意念与冲动,到了战争片里,都可以以外化的形式给体现出来,这就构成了战争片可以用来表达寓言的可能。
《桂河大桥》正像一出关于战争的寓言,它的故事情节与事实的真实性显得已无关紧要了,重要的是,它通过英美战俘修桥的这一个载体,表现了一种人类生存中自尊与活着的价值及意义。
影片中的日本人仅仅提供了寓言成立的前提与框架,他们赋予寓言以一种外在的压力,提供了寓言成立的虚构的空间。影片中的日本人是一种野蛮的符号,可以等同于人类生存选择中的劣境。但大概凭着水清无鱼的同样的道理,一个过分残酷的外在环境,是无法营造出故事来的,所以,影片中的日本人还不算太凶恶,日本首领采取种种非人的手段并没有逾规越界,有空时还与英国人交流自己的个人身世,诉说自己迫不得已威逼战俘干活的苦衷
喜欢看电影,看完后还想找影评来学习解惑。国内最好的影评据说是在豆瓣和时光网,好文似乎不多。
老酒看电影有一个小体会,就是看电影要挑导演。英国大导演大卫里恩(David Lean)是我喜欢的,他的电影我看过大半。一直想聊聊著名的《桂河大桥》,之所以不能下笔,原因有二:一是没读过法国人彼埃尔.布尔写的《桂河大桥》小说原著;二是没有读过大卫里恩的传记。抛砖引玉,本影评是完全从自己的观感出发。
《桂河大桥》源自二战中一段真实的故事:日本人想打通从缅甸到曼谷的陆路交通
完美!FIFF14丨DAY4《桂河大桥》:围绕着一座桥的人性博弈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m.0578zx.com/news/vid-29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