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没怎么注意过娄烨的电影,这部《推拿》讲盲人的爱情故事,一个盲人按摩室里各色人物的命运,动人程度可比拟《星际穿越》;后者是从视觉上冲破你的想象,前者则是以朴素的情感把现实的冷酷地摔到你心里。
故事讲得很动人,不急不缓;镜头语言丰富但不花哨,每一个画面都恰到好处,就好像把不具象的人物内心直接剖开给观众看,不突兀;台词与角色像是天生的配套、到位,没有生分,同样加入诗歌,秦昊在影片中将诗表现得比星际还要适宜。
当然,这是文艺片,没有三段式,没有爆米花,需要你思考,需要你带着她向前走。她票房很难大卖,不是所有人都能有此耐心听你讲一个漫漫升起的故事,她只求懂的人懂。就不剧透了,喜欢安静地看电影的人,对冷酷生活有思考,对情感有触动的人,这部电影是同类,别错过。
作为第六代导演,娄烨的电影处处弥漫着一种边缘化的风格与艺术追求的张扬。《苏州河》推演了小人物爱情的宿命,《紫蝴蝶》回忆了战乱年代芸芸众生的身不由己,《颐和园》表达了人物与时代的任性,《浮城迷事》描绘了都市情乱的错综迷离。这些都是时代的一个影子,都烙印着故事之见于导演镜头下的别致一面。而到了《推拿》中,好像所有的刺激点、兴奋点、时代的脉搏都被规避了。这次的主角是一群社会边缘人,不是内心的欠缺——实际上盲人的心智与正常人一样健全,而是因为不能拥有视觉而与这个世界架构了真正的鸿沟。
在中国电影资料馆与五百多位观众一起超前欣赏这部娄烨新片时,我内心颇有感慨。第一点在于龙标的取得,最终能够通过广电总局的审核,这无疑是一种主流社会价值的回归倾向,看完故事你却又明白这并非导演的妥协。毕飞宇的小说真实地讲述了社会边缘人——盲人推拿师的工作生活点滴,以一个常人无法体会的视角,书写了一段比常人还低微的命运。在导演与编剧的共同改编之下,110多分钟的电影没有失掉原著分毫思想
非常棒的电影!导演从小群体小事情表达出大智慧,引人入胜,不知不觉会成为推拿店的一员,为每位盲人的命运揪心。但现实总归是现实,无论这些盲人如何乐观,在正常人面前,他们依然感觉是低一级的动物,这也是我们正常人无法真正体会盲人世界的根本所在。颇为宿命的是,无论导演做了什么努力,让盲人们尽可能观赏影片,但实际上徒然的,就像片中都红永远看不到自己的美一样!
毕飞宇同名小说改编《推拿》,尧十三演唱主题曲,原著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本来就不可能是一个令人快乐的故事,也没有所谓的happyending,一切都是最优解,可是不得不说,这部电影还是一部佳作。
“妈妈,我爱上一个姑娘,可是她,却躺在别人的床上呻吟”
“妈妈,我把青春留在她的身体里,可是我却忘了她的名字和样貌”
是一下就能抓住听者心的歌词,生命中太多的离别,一旦离开,曾经的所爱,也终将,投入别人的怀抱,辗转呻吟,本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情,当真正听到的时候
你觉得盲人的世界是怎样的?他们的世界只是简单的吃饭睡觉吗?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也如此认为。
第一次知道《推拿》这部电影还是大二的时候,那时候做电台,听到了这部电影的主题曲——尧十三的《他妈的》,旋律响起我就爱上了,所以一直想去看这部电影,最后忘记了。
第二次是看《演员请就位》的片段,回忆才逐渐涌上,于是匆匆记录在备忘录,今天终于看完了。
电影开场便是暗色调,一个叫小马的男孩因车祸意外失明并失去了母亲,成年后依旧失明,郁郁寡欢而选择自杀,抢救回来后被送到盲人学校
悲悯还是伪善?——娄烨《推拿》的主体视角与当下关怀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m.0578zx.com/news/vid-18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