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是一部电影,这是我看完这部片子脑海中蹦出的第一个念头,而且我的眼眶湿了。
生活真的是一部电影,只不过它比我们看的大多数的电影现实得多。我渐渐的懂得为什么我总是喜欢坐在昏暗的电影院,心中祈求电影永远不要结束,这样我可以永远的活在剧情中而不用面对现实的枯燥。我也明白为什么我一直那么的爱看这些电影,即使是不在电影院,我也可以在思想上与现实分开那么一小会儿……甚至吃几口甜点,也能短暂的甜蜜那么几秒……
但是这部片子说出了一句我们大家都知道却总是怯于承认的事实:现实是一个让你难以接受的事实,但仍然是一个事实。
当我看到剧中的妈妈活得那么辛苦的时候,我甚至怀疑为什么要生一个小孩,而且还不知道将来会怎么样?会不会被自己的孩子所离弃?我开始怜悯那些当母亲的女人们,没有自己的空间和时间,再也不会为自己而活,享受生活,再也没有激情的人生……但是这不就是现实的生活吗?每个人都不是正在这样过着吗?即使我没有扮演母亲的角色
<<母性光辉 Motherhood>>
导演: 凯瑟琳·迪克曼
主演: 乌玛·瑟曼 明妮·德里弗 安东尼·爱德华兹 更多>>
类型: 喜剧
上映日期: 2009年10月23日 美国 更多>>
在电影方面我确实很崇洋媚外,最新的国产电影吹得天花乱坠简直需要心理建设我才能去看。现在国产电影大片貌似真是不缺钱了,经常搞出上亿呢,看完后呢除了失望还是失望。其实如果它们上映时候别太过于吹捧,倒也是觉得凑和凑和,可是他们时常把观众当傻子说拍得那个如何如何的好啊,如果你看不懂那部电影你就是一白痴。因为我觉得为了不成为白痴,还是不看为妙。二则我还觉得国产电影,目前体裁是除了反映抗战时期,再加些古代戏,再就是爱情戏,最后就是整点恶搞性质。。就没有可选的体裁可拍了。。当然很大一方面有政策上的原因,可拍的不能拍,能拍得起电影的又没几个真诚的。。三则进电影看电影真TMD贵,进电影院或看电影属于“阶层”人物事情了。县级地方除非华西村那种的,估计大多数电影院都倒闭了。
想当年电影也是普罗普通老百姓的东西啊
还剩29分钟的时候,我在想这女人的生活能有转机吗。然后她发飙了,我在想十年后的我也会这样发飙。然后因为小儿子的意外她掉转车头,我在想这倒是很合理。
但是转机呢,基本是出于车里吵架丈夫那一段慢吞吞的话语。我在想为什么那女人就这么笑了。注视了许久,她确实是在笑。
结局没有说服力,可能丈夫的形象问题是部分原因,另外,一个女人如此如此的把心中压抑已久的郁结爆发出来,被一个男人几句话就镇压了(我不管是不是温柔的镇压),这一点让我不甘。不只是不甘,是不合理。爆发过后总要有一段梳理的过程,思考的过程,然后再释怀,再继续生活。
现在我在想,生日派对过后,看雨的夜晚过后的第二天,那个女人又要在丈夫打呼噜的时候起床,然后完成细细碎碎的一天计划中的第一项,然后穿着睡裙出门。
伊莱扎本是一个作家,结婚后为了孩子为了家庭,过着一天天忙碌的家庭主妇的生活。
以女儿6岁生日这天来阐述,早起准备全家人的早餐,帮孩子洗漱好后送大女儿去学校,忘记女儿的书包跑回六楼,抢车位,遛狗,带儿子上公园,和好友到折扣店里抢衣服,到超市为女儿的生日采购糖果袋,为邻居买猫粮,去蛋糕店买生日蛋糕,为女儿准备生日party.......每天只有几分钟的时间写写博客。
一个家庭主妇普通而忙碌的一天,期间和快递员跳舞发泄,受不了老公对自己文字的苛刻评价想开车离家,最后却在儿子的哭声中调转车头回到家来,或许这一切都是母性,都是一个母亲对家庭的付出,尽管片中也都父亲隐忍的爱。但总觉得母亲的爱更加的伟大,就像伊莱扎的女儿克拉克说的,父亲是anything,而母亲是everything。
伊莱扎为参加一次网络上的比赛,500字写出自己做母亲的感受,在对文章不断修改中,和老公的吵架,朋友的批评中,逐渐找回了自己,是啊,这是在“寻找并坚持真实的自我”,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好母亲。
《母性光辉》你让我的生命更有意义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m.0578zx.com/news/vid-14479.html